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
万山环列之沁源
作者:程庆莲
中国四大名著之一《水浒传》一百二十回本,其第九十回至第一百回书写关于沁源田虎起义的故事,当时的威胜州即今沁源县,书中说:本处万山环列,易于哨聚。说起沁源,总绕不开沁源逶迤的山和广阔的绿。倘若在空中俯瞰,沁源就是一块绿色的璞玉,群峰壁立,岗峦耸翠,逶迤起伏,延绵不绝。沁源四面环山,居太岳山腹地。太岳山脉是位于山西中部一座状似“丁”字形的山脉,全长约四百多公里,古时曾被人称为五岳之中岳,后又被人称为中镇之山。沁源位于太岳山的中部,即“丁”字拐角内的中心。太岳山脉东起沁源东北与沁县交界处的老爷山,由东向西,延伸到沁源与平遥交界处的摇头山(又称羊头山,典籍中称谒戾山),再向西与南北走向的绵山相接,之后山势拐而向南,形成一个“丁”字拐。沁源东部有老爷山与沁县交界,南部有雕巢岭和罗云山与屯留、安泽相连,北部有摇头山分界平遥,西部有绵山、石膏山、灵空山、霍山相交于介休、灵石、霍州。沁源境内不仅四周群山环绕,而且境内山峦起伏叠嶂,四面高山的中部有云盖山、仁雾山、锣鼓山、五龙山、天池山、青龙山等山脉耸立。一座座高山如青龙舞动,形成了沟壑纵横的一道道川,后川、西川、前川、东川、南川等,山川之中村庄依山而建,傍水而居,大小不一星星点点坐落在山川的开阔地,顺山的走势镶嵌在大山的裙角,画一道线就能把这些村庄串起来。有山就有岭,以岭为名的地方大多是要道关隘,有很多故事传说。尤其是在抗战期间,大山,沟壑纵横,确实起到了屏障的作用。在沁源境内的许多山岭上发生过战役。千秋岭上阻击战、圣佛岭上卡咽喉、候神岭上将军魂、柴店岭上驻防兵,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岭是根据地势特点命名,如朱鹤岭上映天池、界碑岭上男女松等。其他还有雕巢岭、黄土岭、杏壑岭等,当然不知名的岭就更多了。山路婉转,绿岭苍翠,大自然和传说故事相映生辉,神韵极致。山山呼应,岭岭相连,在山岭之间,大大小小的洞穴隐身其中,可谓瑰丽神奇,别有洞天。这些洞有的是红砂岩的石山洞,有的是石灰岩溶洞,有人类居住过的遗存,更多的是狼虫虎豹栖息的天然洞穴。被人们熟知并被命名的洞很多,故事也多,有的洞因故事而得名,有的故事因洞而丰满。如盖海洞通四海、卧虎洞中话神虎、龙泉洞中说龙母、噤师庙中无底洞,五龙洞、藏兵洞、神仙洞、滴水洞、潘仁美洞,南北风洞南北风、将台溶洞数不清等。沁源人以山为荣,以山为美。世代繁衍于此,崇山峻岭,天工堆锦,山高水长,人寿年丰,生生不息。探究沁源的历史沿革,沁源,因沁河之源而得名,古为冀州之域,春秋为晋之地,战国前期属韩后属赵,秦属上党郡,西汉置谷远县,沟谷纵横,隔山相望,意为“谷远”。王莽时,改谷远为谷近县,三国为魏之地,晋废县,属上党郡。据考证,境内的王陶乡花坡村东山头和义和村的火石圪垯一带,出土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的打制小石器,说明在沁源这片土地上一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,也充分证实,这片土地适合人类生存,青山环绕,绿水长流,鸟语花香,可谓一处世外桃源。从羊头山说起说到山,就必定要从距离沁源县城一百二十里的景凤乡羊头山说起。羊头山和沁源县境内的所有山一样,山势不够高大,不很险峻,逶迤连绵,山上密植着一年四季长青的油松,松香四溢,涛声阵阵,排山倒海,还有随着季节生长凋零的山草野花,簇拥着,盖满山头。这样的山,即使在凋敝的冬季,也不苍凉。油松还绿,花草虽已零落,但分明还在进行新一轮的孕育,等待春风吹来,它们又将争先恐后醒来,生机勃勃地成长。养育它们的这一座座山肥沃丰满,从里向外传递着温暖,像勤劳朴实的母亲,衣衫虽不华丽高贵,但散发着母性的慈祥,在这样的山里就像睡在散发着奶香的怀抱里,安全而温暖。这里的山石,憨厚温暖,没有怪石嶙峋,没有面目狰狞,有的是一块块散发着太阳温暖味道的红色砂石,太阳下泛着闪闪烁烁的光芒,有能反光的晶体镶嵌在石头上,砂石吸热传递出无尽的温暖。这些山石睡在山上,但一直醒着。景凤的羊头山,是一座有故事的山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“羊头山下神农泉北有谷关,即神农得嘉禾处。”史志记载是实实在在的佐证,散佚在民间的传说更生动有趣,熠熠生辉。关于“羊头山”的记载和说法,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描述,而且古书记载的地点众说纷纭,其中重要的原因,就是人们在争夺起源地,争夺历史的话语权。羊头山在哪里不重要,重要的是羊头山是农耕文化的起源地。关于“羊头山”的记载就有好多处,我县老作家杨栋是景凤乡人,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,查阅了很多书籍。他说:唐宋之后,称高平、长子、长治交界处之山为羊头山,但上古时的“羊头山”,指的就是景凤与平遥、武乡县交界处的山脉。明朝朱载堉在其名著《羊头山新记》中说道:又按诸志,凡羊头山,以形命名,随处有之。在冀州之域者有三:其一即此山;其一在汾州西北十五里。见《一统志》;其一在古谷远县,沁水所出。见《汉书》及《水经注》。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沁水即少水也,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。三源奇注,径泻一隍,又南会三山水,历落出,左右近溪,参差翼注之也。”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业的鼻祖。《易经·系辞》说,神农“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耜之利,以教天下”。《礼·含文嘉》说,神农“始作耒耜,教民耕种”。由此可见,炎帝是中华农业的奠基者、开拓者。古人类主要以狩猎野生动物,采摘山果充饥,但由于狩猎的工具和野生动物有限,山果因季节供应不接等原因,人们经常食不果腹。相传,神农炎帝也正是为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,才四处奔波想办法。在羊头山,他见一五彩丹雀口衔九穗嘉禾在头顶盘旋,久久不肯离去,于是夺下九穗嘉禾并把谷种洒遍羊头山下的平川地带。不久绿油油的谷物秧苗长出,经过几个月的生长,结出成千上万的谷穗,人们把谷米在陶制的瓦罐中熬煮,顷刻山涧弥漫着香甜的米香,人们开怀畅饮,奔走相告,谷米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。从此在景凤乡甚至沁源全境,小米粥、稀不流稠饭、焖米,和和饭等成为家常便饭,延续至今。用小米磨面,制作成鏊糕子、黄蒸、炒蛋蛋等是沁源人喜爱的食品。整个沁源境内的小米都是上品,煮出的小米粥,黄澄澄,粘糊糊,上面还飘着一层米油,香甜可口,用沁河源头的清泉水熬制,健脾、和胃、滋阴养血,是女人生小孩坐月子每天必喝的滋补品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述:黄米,养肾气,去脾胃中热,益气。陈者,苦,寒。治胃热消渴,利小便。沁源人世代养成的习惯,三餐必有一餐是小米粥,有的还早晚必喝,成为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。群山故事会太岳山分段的老爷山、摇头山、绵山、石膏山、霍山这五大山脉,都在沁源边界,从东北而至西北,折至西南,将沁源紧紧环抱腹中,其中绵山、石膏山、霍山是太岳山脉的主脉,是太岳山最高最险峻的部分。最高处为绵山上的茶房岩,海拔高度为公尺。此外老爷山、青龙山、东南一带的罗云山,也属于太岳山的范围,但不是主脉山峰,是太岳山的余脉。群山环绕的沁源,名不虚传,是太岳山逶迤连绵、壁立耸翠掩映下的一块天然玉石,而且最为知名的当属绵山和灵空山。绵山是一座绚烂的山,花坡是绵山峰顶的锦缎。方圆百里,不见悬崖峭峰,不见树木,只见绿草萋萋,山花烂漫,这山顶上的平川,高山上的草原,草原上的花园,形成花坡独特的自然美景。花坡平均海拔米以上,是太岳山的主峰之一,独特的高原气候,形成了一片亚高山草甸,这与沁源本地油松漫山遍野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,这里就是沁源人后花园中的“吊篮”。花坡绿草茂盛,每到花期,多种豆科植物和菊类植物,每年进入阳历5月,就有不同品种的山花,次第开放。先是颜色清淡的白花、淡粉、浅黄的花,然后就是大红深紫明黄等不同颜色的花一起绽放,喧闹妖娆,争奇斗艳,招蜂引蝶,热闹非凡。相传隋朝末年唐王李世民率军攻打霍州路经此地,一路行军,疲惫不堪,放眼四周,一片花海,顿觉心旷神怡,不禁脱口而出:好一个花坡!花坡也因此得名。花坡风景秀美,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风景地之一,尤其是经过精心打造的岭上村牛棚咖啡屋,正在设计规划的池上高端民宿集群都将成为富有特色的旅游亮点。花坡,是可以躺在花丛中数星星的地方。花坡,是可以立于山巅喊一嗓子信天游痛快淋漓的地方。绵山因介子推而成为一座孝义名山。晋国介子推的忠孝故事在中华大地渊源流长,成为忠孝文化的代表和象征。介子推“割股奉君”“辞官不言禄”“隐居绵山”“抱树而死”的故事,大家耳熟能详。但争议也很多,争议的焦点就是对介子推到底是哪里人,隐居在哪里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无论介子推到底隐居在哪里,作为“寒食节”起源地之一的沁源县,有很多传说和佐证。绵山脚下的郭道镇伏贵村就有介子推墓一座,伏贵村也“因埋有贵人”而得名。在伏贵村民间流传很多故事,在周边很多村建有介神庙,据记载,从郭道镇到王陶、王和一带的北半县,有遗迹可查的介神庙多达20多处。在郭道镇郭道村后山有一土台,名为“思烟台”。相传火烧介子推时,无数白鸦扑入火中口衔树枝营救介子推母子,虽没有救下来,白鸦也被熏成了黑鸦,晋文公被白鸦义举感动,一路追寻,在郭道镇发现了它们,于是命令将士在高处筑一土台喂鸟,以此纪念介子推。在郭道镇一带有着流传已久的寒食节习俗。清明前,孩子们戴在肩头的义鸦,戴在头上的明前柳,祭祀用的炒蛋蛋、蛇盘兔、花馍、面塑等,都是寒食习俗的印迹。还有为了给守墓守庙者减免赋税而“环绵上而封”的记载,封地就在沁源的绵上村一带。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在沁源与霍州的交界东侧,有一座享誉三晋的名山——灵空山。远近闻名的灵空山,峡谷幽深,油松称奇,绵延百里,茂密挺拔。“九杆旗”自带生命密码,一根分三枝,三枝分九枝,独木成林,堪称奇绝,被列入吉尼斯世界名录,“油松之王”广传天下。此外,“二仙传道”“三炷香”“四朝云杉”威风凛凛,整齐的树木就是整装待发的将士,也是遮挡热浪的屏风,山间小道林荫蜿蜒,习习山风,婉转鸟鸣,尽享静谧安详自在。说到灵空山,就不得不说圣寿寺和先师菩萨。在佛教史上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是皇子出家学道成佛的,在灵空山圣寿寺出家修行的也是一位皇子,他就是唐懿宗第四子李侃。李侃生于唐咸通三年,因时逢战乱,李侃秉性善良,不事权谋,辗转五台、平遥后到达沁源,先在沁源候壁村的青果寺学佛行善,后到灵空山,见山景奇秀,顿生觉悟,于是在此削发为僧。李侃出家后,他的弟弟唐僖宗派人四处寻找请他回朝,但李侃决心已定,誓不回去,直至33岁无疾而化。李侃坐化后,五代后唐封施雨王,后汉改封菩萨,后周加封为先师菩萨。皇子出家修行并被后人尊为菩萨,世所罕见。灵空山还有更为神奇的关于龙母龙子的传说。按说龙应该和云、雨、水、火等相关,然而在山清水秀的灵空山却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别样传说。相传龙母在沁源县韩洪乡的蟠桃凹吃蟠桃受孕生五龙,五龙长成四龙入海,小龙与法师斗法大败,留下龙头(沁源县中峪乡龙头村)、龙尾(风洞沟))、龙脊(灵空山风景区北山下寺院的一截惊险路段)、龙蛋等。沁源带“龙”字的村庄和地名很多,比如:五龙川、五龙洞、龙门口、桥龙沟、青龙山、青龙河等。龙文化已经成为沁源历史文化的一部分,为绿色山水增加了传奇和灵气。据说在抗战时期,日本人曾在山顶往圣寿寺方向扔了四颗炮弹,而所有炮弹无一例外都是哑弹,日本人信佛,认为此处一定有佛祖保佑,就慌忙撤离了。灵空山空灵之地,一草一树都透着灵气,一山一寺都有说不尽的故事。大山的精气神沁源境内的山,因环境不同风格气势各异。西部环绕延绵的霍山、石膏山、绵山、灵空山奇峰险峻,青崖壁立,巍峨挺拔。北面的摇头山和绵山北段,山体雄浑,苍凉豪迈,绵延不绝。东、南面的老爷山、青龙山、罗云山又都山势平缓有节,起落有致。自古深山出绿林。在沁源的历史上有记载,早在西晋元康年间就有郝散、郝度元兄弟为反抗欺压先后起义;北魏时有劳聪、士臻起义;宋代有田虎造反,《水浒传》中有具体的描述;清代有杨浦起义;还有大刀会、干草会等等。更有许多占山为王的,现还有遗迹的有王陶下壁村的窦建德寨、鱼儿泉的景家寨(景秀英),中峪乡蔚村的梨花寨(樊梨花)等。他(她)们因受压迫而起义造反,但对老百姓却行豪侠仗义之事,这种风骨性格在大山里世世代代被人铭记。山大沟深引来了一些文化名士在此隐居,比如晋国的介子推、唐朝的李侃、金代的邢抱朴、清代初年傅山的朋友段樵等人,他们选择在沁源的山里居住,就是因为它的偏远避世、人迹罕至,同时又风景优美、风调雨顺,适于生存。大山里更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,那就是沁源围困战。抗日战争时期,沁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大后方。沁源早在年就建立了党组织,此地虽然偏僻,但群众革命觉悟高,在抗战中能模范地执行党的抗日政策,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根据地。特别是“十二月事变”之后,在遭受到阎锡山和日军的双重打击后,大部分山西新军向太岳区中心地沁源转移,同时晋西南工委、洪赵支队以及沁源周边的十三个县的县委政府都迁驻沁源。尤其是被称为“小延安”的闫寨村、赵寨村、西岭上,分别驻扎着决死一纵队司令部、太岳区党委、太岳行署,还有区公安局、报社、后勤部、作战科、看守所、民政局等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心脏,是太岳区68个县的抗日指挥中心。从一九四二年秋日本人进驻到一九四五年四月逃走,长达两年半的岁月里,沁源军民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战,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光辉战例——“沁源围困战”。期间,在太岳区党委的领导下沁源百姓举家大转移,公路沿线32个村庄,多人钻进大山,留给敌人一个“没有人民的世界”。沁源没有建立起一个维持会,没有一个人当汉奸,表现出“艰苦奋斗、不屈不挠、不怕牺牲、勇于奉献”的崇高民族气节。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七日延安《解放日报》发表的社论《向沁源军民致敬》中这样写道:“模范的沁源,坚强不屈的沁源,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,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。”毛泽东主席也曾赞扬道:好啊,沁源人,英雄的人民,英雄的城。特殊的地理环境,塑造了特殊的人文精神,山有山的伟岸,人有人的气节,沁源大山的精神气和沁源人的精气神融为一体。沁源,这片绿色的海洋,有一面红色的旗帜高高飘扬,举目仰望,心生敬意。作者简介:
程庆莲,女,生于年,沁源县人。大学文化,中共党员,年6月参加工作,现任县文联支部书记、主席。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,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。诗歌、散文作品散见于各种文学期刊。出版散文集《心雨嘀嗒》。摄影作品分别在北京摄影网在线展出、入选全国校友作品大展艺术类、入选《中国摄影年鉴》等。在尧都农商行杯全国摄影大赛中获二、三等奖。扫码